2009招生政策解读关键词索引:
招生录取 按类招生 平行志愿 人才培养 志愿填报 相约上海
关键词1:招生录取
一、2009年复旦大学招生录取工作有什么特点?
复旦大学的招生工作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一如既往的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与往年相比,今年我校今年的招生录取工作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继续精品化培养思路,严格控制招生总数,确保录取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多的资源;
2、 深化通识教育理念,推出10个大类(含28个专业)招生,为考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3、 支持教育部推进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改革,增加相关省份的招生计划,也使得我校的生源结构趋于科学和合理;
4、 确保考生利益,根据各省份的实际生源情况设定调档比例,并原则上做到进档即取;同时继续取消自主选拔加分政策,营造公平环境;
5、 推进招生改革,在上海和浙江成功实施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方案,将进一步选择条件成熟的省份实施面试预录取的高考招生方案。
二、考生可从哪些渠道了解复旦大学的专业介绍、招生政策、录取规则等有关信息?
为使考生在选择学校和填报志愿前对我校能比较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我校提供了以下的咨询途径:
1.复旦大学招生网(www.ao.fudan.edu.cn/www.ao.fudan.sh.cn)将向考生提供我校各专业介绍、招生章程、招生政策、近年来在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等有关信息,并将及时更新各省市招生宣传咨询活动的具体安排等;
2.复旦大学教务处(www.jwc.fudan.edu.cn)提供有各专业的修读计划或方案,以及学生转专业、修读第二专业(学位)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3.上海声讯电话:021-16867700至16867732,提供学校及各院系的专业介绍、招生政策等;
4.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从现在起开设面向全国的高考招生咨询热线,热线电话为:021-5566 6668。
关键词2:按类招生
一、今年实行按类招生的学科(或专业)有哪些?
为进一步推进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今年我校部分院系实施根据学科类别按类招生,为广大考生将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具体如下:
1、中国语言文学类: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2个专业。
2、哲学类:含哲学、宗教学2个专业以及一个本硕连读的国学方向。
3、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4个专业。
4、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2个专业。
5、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5个专业。
6、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
7、化学类:含化学、应用化学2个专业。
8、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专业。
9、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4个专业。
10、临床医学:含临床医学5年制、基础医学、法医学3个专业。
二、按类录取的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分流?
各院系均制定了相应的后期专业分流方案,其共同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申请专业,当申请人数超过专业的容量时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整,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的转专业程序实现专业的再选择。
类别 |
分流时间 |
分流依据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第二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哲学类 |
第二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新闻传播学类 |
第二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笔试和口试成绩调整 |
社会学类 |
第二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经济学类 |
第二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数学类 |
第四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化学类 |
第三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第四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工商管理类 |
第四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临床医学 |
第六学期末 |
个人意愿申请、依据学习成绩调整 |
关键词3:平行志愿
2009年全国有16个省份实施平行志愿,复旦招办对这一政策做出解读如下:
一、何为平行志愿?它与原来的志愿填报方式有何不同?
根据相关规定,平行志愿将考生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再从最高分考生开始,依次按考生的院校志愿顺序及各院校规定的投档数进行投档,由院校审核录取。
平行志愿中考生所填报的A、B、C、D等志愿是平行关系,遵循“成绩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所谓成绩优先即高分先于低分投出;所谓遵循志愿即投出后依照A、B、C、D的顺序依次检索,只要考生成绩符合任何一个志愿院校(A或B或C或D)的投档线,该生档案即被投出。
与传统志愿填报模式比较,平行志愿的有效性提高,高分考生落榜的可能性降低,且导向是冲击更高的学校志愿;而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博弈性强,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并且容易出现院校录取分数(报考人数)的大小年、高分落榜等现象,而且导向是偏保守(确保一志愿成功率)。
二、平行志愿使得院校加分的优惠政策难以有效,可以为考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
其一,高分考生没有任何风险。比如往年高分考生想填报复旦大学,但又怕万一不能录取,所以第二志愿通常只能选择预期录取分数比较低的院校。采用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可以大大缓解“一报定终身”带给考生的压力,他可以根据对各院校录取分数的预期依次填报,只要达到某一院校的录取分数自然被录取。
其二,享受政策性加分的考生优势明显。因为在平行志愿模式下,各学校的录取分数段“扁平化”,一旦享有的政策性加分计入高考总分就能超越许多考生。
其三,享受院校加分的作用微乎其微。按照已经实施平行志愿省份的经验,各院校基本都采用进档不退的政策,所以只要高考总分达到院校的投档分数线且愿意服从专业调剂那就一定会被录取,这就改变了过去依靠院校推荐加分解决进档后录取的问题。对于享受高校加分政策的学生,无论将该院校填报为ABCD中哪个位置,只要进档都能享受院校的加分。
三、在平行志愿模式下对考生准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有何建议?
以填报A、B、C、D4个院校志愿为例,通常采取“冲A、稳B、守C、保D”的方法。A院校应该是自己的目标学校或超常发挥时可能达到的学校,这是对平行志愿中“分数优先”原则的最好注解,因此A志愿不妨大胆“冲一冲”;B院校则可采取“沉稳”的做法,重在参考往年录取分数与自己平时的学习水平和实力相当的学校;C院校的填报则可以按照自己轻度失常(尽管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去选择;D院校的填报则是以尽力确保被录取为原则,这是规避平行志愿风险的关键。同时,我们也建议考生填报志愿时服从所有专业调剂,避免因此而进入征求志愿阶段。
关键词4:人才培养
v 复旦大学培养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模式,而是要把教育的主导性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宽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开放的胸怀和高度的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v 本科培养精品化,确保每位学生享受到最多资源
Ø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拥有两院院士35 人,博士生导师975人,教授副教授1400 余人,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500 余人;所有专业均设有导师;
Ø 严谨的科学训练:“望道学者”和“君政学者”计划、以及“科创计划”专为本科学生从事研究活动提供经费资助,目前本科生参加科研的比例超过30%;
Ø 丰富的藏书资源:拥有文理医三个图书馆,藏书496万册,居全国高校前列;
Ø 精彩的校园活动:有能力拓展类、电子类、科学研究类、人文类、政治类、戏剧类、球类、健身类、户外类、公益类等18大类181个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学年举办社团活动1,500余场,覆盖全校所有本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Ø 充沛的交流机会:考察访问、会议、交换生、实习生等每年一千余计划供申请,2008年参加国际校际交流的学生近1400人;
Ø 公平的制度环境:所有机会面向所有学生。
v 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培养个性化人才
Ø 199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学分制建设,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
Ø 1999年继续推进学分制建设,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权;
Ø 2002年在全国率先进行转系转专业改革,推出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修读计划;
Ø 2005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本科生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Ø 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2009年预录取名额扩大到600名;
Ø 最多的课程资源:每学年4700余门课程供选择,人均享有课程0.33门次;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兴趣和爱好;
Ø 最小的课程规模:不设最低开课人数限制,1-5人课程200门次左右;
Ø 灵活的培养机制:第二专业(学位)课程、自行组织课程模块;进一步开放转专业政策,学生有两次机会提出申请,全校各专业共提供620名左右的转专业名额。
v 独一无二的复旦学院
Ø 不同专业不同国籍不同省份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达到最大的交流融合;
Ø 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提供帮助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关键词5:志愿填报
一、如何填报学校志愿?
我们建议考生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高校:是否是国家重点建设(“985”、“211”等)、是否具有百年的办学历史、是否是综合性多学科大学、是否地处大都市(如上海)以适应国际化及个人的多元发展、以及是否具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考生可以特别查看高校的几个最基本信息:每学年的课程总数与本科学生的总人数之比,每学年去国外(或海外)交流的本科生人数占本科总人数的比例,每学年获得本科生科研资助的人数占本科总人数的比例等等。这些反映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资源。资源比较丰富、对学生比较开放的高校,比较值得选择。
二、如何填报专业志愿?
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很关注专业的热门程度、招生计划、录取分数、就业率、出国率等等。当然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在。即使是通识教育也必须同时接受大量的专业教育,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能够接受的专业,四年下来要学好是比较难的。因此选择的时候要慎重,要多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才能在大学四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志愿和专业志愿之间的关系?
在选择学校与选择专业发生冲突时,我们认为,选择一所学习氛围好的名牌学校比选择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来得重要,这不仅因为一所名牌学校将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各种机会,而且名校毕业生无论在就业或将来的深造等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名牌效应。
复旦大学近年来成功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其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学生进校后无论是通过课程修读形成专业知识结构、还是通过第二专业形成复合知识结构都成为普遍现象;更可以在一年后通过转专业进行发展方向的再选择,每年提供600余名转专业计划,而申请的学生400余名,大部分学生的愿望都能实现。
四、如何平衡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当下考生普遍重视就业需求,但要想清楚专业与职业、教育与就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免误导自己。职业变化总比专业快,种类总比专业多。接受教育是为了完善人生,人生的意义比职业大,生活的问题比就业多。就业不等于发展,素质与能力才是生活之本,也是就业之本。优秀的人总有机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算优秀,切不要把得到名利作为意愿。
就复旦大学而言,由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部分毕业生的专业与职业关联度极低。
关键词6:相约上海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以及中国海岸线的中部。面向海洋、联接内陆的区位优势造就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交汇中西的独特气质。
上海已有700多年的建城历史,曾经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在21世纪开始时,上海再一次站在了城市发展的前沿。她打开了一扇朝向亚洲世纪的窗,沐浴在国际遐想的光芒中。
上海现有陆域面积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万,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十余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有100多个国家(地区)的外商在上海投资近3万个项目,涉及金融保险、贸易服务、现代物流、微电子、汽车、化工、钢铁制造业等领域。上海港拥有万吨级深水泊位74个、国际集装箱码头20个,还在兴建洋山国际集装箱运输深水港。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航班通往29个国家(地区)的141个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这里集聚与辐射,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根据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黄浦江两岸风光秀丽,素有近代西洋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与新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江相望。城内豫园、龙华寺等历代园林古迹引人入胜。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服装文化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不暇接。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商城等商业中心人流如织,流动着最时尚的风景线。
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课题组2009年发布其最新完成的《2008年度上海市大学生就业暨重点产业人才分析报告》:上海高校就业水平全国居首。上海市研究型大学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为97%,大大高于全国研究型大学93%的平均水平。而按就业能力指数在全国211高校排名中,上海市211院校平均水平全国第一,平均月薪达到了4078元。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时 间:2010年5月1日 - 10月31日
主 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展人次:7000万人次
选 址:上海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黄浦江滨水地区
官方网站:www.expo2010china.com
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人类创意的最大盛会,近150年来,世界上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始于世博会,汽车、电视、电灯、电梯等重大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
国际社会对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反映热烈,目前有2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式确认参加2010年世博会,其中46个是国际组织。这是世博会150年历史上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的一届。
国际社会之所以如此积极地参与上海世博会,首先在于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创意的伟大舞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世博会的魅力非常欣赏。其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把城市作为主题,而城市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中国的发展、上海的发展也是吸引参展者非常重要的因素。
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各国共同应对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契机。从历史上看,世博会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多次扮演着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在当前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世博会还提供了一个共同研究应对危机的绝佳平台。